4)第53章 儒之隐患,东方之事_诸天一道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,其余尽皆没有做官,都在治学。

  秦一统天下之后,帝国一力推行新政创制,大肆搜求各方人才。

  凡六国旧官吏之清廉能事者,尽皆留用。

  凡天下学派名士,各郡县官署都奉命着力搜求,而后直接送人咸阳太学学宫。

  在此大势之下,嬴政与帝国重臣们在开始时期的见识是一致的。

  四海归一,当以兴盛太平文明为主旨,尽可能少的以政见取人。

  也就是说,搜求人才不再如同战国大争之世那般以治国理念为最重要标准,允许将不同治国理念的学派一起纳入帝国的海洋。

  这也是叶千秋当初和嬴政提过的,一个大一统王朝应该拥有多元文化的存在。

  当然,这里有一个不言自明的标尺,凡这些百家士子必须拥戴帝国新政。

  基于此等转变,嬴政皇帝与李斯等一班重臣会商,决意以对待儒家为楷模,向天下彰显帝国新政的纳才之道。

  天下皆知,秦儒疏离,秦儒相轻,自古有之。

  当年,孔子西行不入秦,后来的儒家名士也极少入秦,即或是游历列国,儒家之士也极少涉足秦国。

  其间根源虽然很难归结为某一种原因,但是儒家蔑视秦人秦风,认为秦为愚昧夷狄是不争的事实。

  在秦孝公之前,秦人对儒家的这种蔑视是无奈的。

  自孝公商鞅变法崛起,秦国搜求经世人才,对主张复辟与仁政的儒家,是打心眼里蔑视的。

  战国百余年,山东六国的士子大量流入秦国,儒家之士依然寥寥无几。

  而大秦帝国一旦能敬儒而用,则无疑是海纳百川的最好证明。

  于是,这个显学流派,便被嬴政隆重而显赫的推上了帝国政坛。

  孔子的后代孔鲋被皇帝任命为可以比拟旧时诸侯的高爵——文通君,官拜少傅。

  在叶千秋不在咸阳的这些年,统领学宫的人便是文通君孔鲋。

  当叶千秋这个学宫大祭酒回到太玄学宫的时候,这个孔鲋带着一票儒家弟子前来拜谒。

  叶千秋既是太玄学宫大祭酒,又是当世举足轻重的名士大家。

  于情于理,这些人都该前来拜谒叶千秋。

  在学宫的小树林中。

  叶千秋亲切友好的接见了这些儒家弟子。

  和小圣贤庄的儒家弟子不同,太玄学宫的儒家弟子几乎都是孔鲋的门生故旧。

  这个叫孔鲋的中年人身上刻板的体现着儒家的规矩。

  叶千秋并没有和这些人多聊。

  这些年,道家弟子也有在太玄学宫驻扎的。

  当然,比起浩浩荡荡的儒家弟子来说,其他学派的弟子要少的太多。

  今日,叶千秋见了这些儒生,便觉得这些儒生之中大多都是死板教条,刻板之辈。

  儒家的那些诗、书六艺倒是搞的门清儿,就是没有几个能干实事的。

  叶千秋对学宫的现状很不满意。

  所以,愈发的想着早日将天下间真正的百家之才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wyl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