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斯时何时?战乱之时! 五零三 营地_崇祯七年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壤,含沙粒很少、极有黏性,很是细腻柔滑,抓在手中则是黏黏的沾手,这是上好的粘土。

  地面上打了许多不大,但是很深的洞,这些洞打下去,便是为了探看这地下粘土的埋藏深度以及埋藏范围的,这一片土地上,这样的洞不在少数。

  无论是青砖还是红砖,实际上材料都是一种——都是由粘土用水调和之后支撑砖坯烧制的,之所以有青砖红砖之分,不过是因为烧制的温度不同而已。

  粘土中含有铁,烧制过程中完全氧化时生成三氧化二铁呈红色,即最常用的红砖;而如果在烧制过程中加水冷却,使粘土中的铁不完全氧化,则呈青色,即青砖。

  这片地下,粘土藏量很是惊人,这也是当初为何把砖窑设在此地的原因。

  从甘河东岸,有一条浅浅的壕沟通到这边来,这壕沟围着砖窑绕了半圈儿,然后便通到了一片乱石堆中。壕沟大约有三尺深,三尺宽,这会儿里头还是干的。但壕沟的一头儿与甘河相连,可以想见,一旦开春,冰水溶化,则这壕沟里面也会通水。

  而在砖窑的正北边儿,乃是一片乱石荒滩,地面崎岖不平,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头,大的足有卧牛大小,小的却是拳头一般大,四处散落着。

  壕沟尽头便是消失在这里。

  这片乱石之间,则是搭建了一座营地。

  营地依托着石头建造了,周围乃是一圈儿木头栅栏,栅栏用的是高有三米,人小腿粗细的木头,深深的打进了地里怕不得有三尺来深,差不多每隔两尺就有这么一根,然后在这粗大的木头之间,则是从上往下横着钉了一排排木板。内侧和外侧各钉了一排,形成了中间一块相当大的空间,因着地利的方便,栅栏靠下的空间里,不少都填充了碎石块。

  营地大约是东西二十米,南北十五米宽的样子,里面颇为的空阔,从东往西一溜儿的建了三间长屋。这三间长屋与其说是屋子,不如说是窝棚来的更确切一些。南北长约十米,东西宽约三米,每间之间都隔着相当大的空间。

  四个角儿上用碗口粗细的木头柱子撑了起来,在两根木头柱子中间,每隔一尺的距离,便竖起了一个手臂粗细的木头。然后在这些木头的内外两侧,则是横七竖八的钉满了巴掌厚的木板,木板之间的缝隙里面,塞满了碎石子儿,土坷垃,荒草之类的东西,如此一来,一堵墙便形成了。屋顶上面搭建的也是大木板,上面盖的是野草,厚厚的一层。

  这棚子很是简陋,冬天一起风,根本就挡不住,外头大风里头小风,呼呼的冷的邪乎,只往人身子里头钻,冷的跟冰窖也似。至于其它时节下雨的时候就不用说了,里头铁定得把什么玩意儿都泡了。

  也亏得今年冬天没怎么下雪,一旦雪稍微大一点儿,屋顶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wyl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